大家好,我是彭跃辉,是豌豆荚的一名工程师,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豌豆荚的奇妙经历。
2010年年底,当时有个师兄在豌豆荚工作,他叫陈兴润,是我们实验室的大牛。当时想着既然兴润都去了,就过去看看好了,当时真的只想过去看看。但这一看,就再也回不来了,也开启了我在豌豆荚的三年生活。每次跟崔阿姨说要回实验室时,崔阿姨就会请你吃pissa,吃了几顿pissa后,就自然加入豌豆荚了。据说崔阿姨是有一套成型的吃饭理论,去雕刻时光是谈事情,去喝咖啡是争取你,去跟你是日料,就是意味着你做的不好,可能要被开除了,庆幸的是,吃了好几次,每次吃的都是pissa。来豌豆荚实习后,过的很愉快,每天大家一起韭菜鸡蛋,一起踢桌上足球,但总得干点活吧。当时豌豆荚还是1.x时代,主要功能是让用户在PC上下载应用,然后同步到手机上。而各大市场的搜索确实做的太次,比如搜QQ居然在第一页居然找不到QQ,这个是绝对不能容忍的,而QQ这个case成为了我们搜索的golden set。另外一个原因是用户搜索一个软件很麻烦,因为要去不同的市场去找。于是我们觉得自己实现一个,其实就花了两周的时间,一个简版的应用搜索就诞生了。当时的发布也挺戏剧的,jack,junyu,xingrun我们几个人在厨房,投影到一个破旧的电视,一起看了看搜索的排序,搜索提示,就上线了,真的上线了。一年之后,应用搜索的每日下载量也突破了千万。在这期间,真的学到了很多,我做了爬虫,做了搜索,做了升级,做了数据库的设计,还有数据聚合,服务运维,前端等工作。在这个项目里,很忙,也很充实,可以做的事情很多,学到的东西也很多,但也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,如时间安排不是很好,delay的事情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和王总的思路不合。
后来老板觉得自己的很多想法都没有得到实施,就开始一个新的项目,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挺不爽的,我做的好好的,为什么需要换一波人来做。当时想着离开豌豆荚,但未遂,记得当时是在日昌餐厅,又是和junyu和崔阿吃了顿饭,点了很多肉,长谈了一下午,明白了很多事情,而这次谈话也把脱轨的我拉回来了。与此同时收到了几位很好的朋友写给自己的便签,那时的感觉有这群朋友真好,很感动,后来发现这也是崔阿姨安排的。但当时的自己还是很固执的,没有跨过那道坎,最终还是决定离开了应用搜索。
离开之后做了第二个项目–豌豆猜。豌豆猜是一个个性化应用推荐引擎,在这个项目里,我有足够的自由,可以尝试很多自己的想法,但也多了很多事情,比如需要设计师的帮忙,前端的加入,需要自己去分析数据,去发现改进的方向。但我相信利用现有数据挖掘有价值的点这种方式,是豌豆荚接下来需要继续探索的路。从这个项目里,慢慢学会了理解别人的价值,理解各个角色的重要性。后来又去做了云备份的服务端工作,直到去年8,9月份,发现应用搜索其实还是有很多可做的事情,就向冯峰申请,再次回到了应用搜索。从爬虫出发,把抓取,解析,聚合,搜索等做了一轮新的优化。比如聚合的效率提升5倍(db => cache => 代码逻辑 => queue), Changelog覆盖率到达98.8%, 应用的发现到入库< 2min ,开发者提交应用的优先队列,对外的服务接口化等。比较自豪的是,这些优化获得公司的NB奖,而且这些改进其实都源自于数据分析。截至到现在,我们收录了115w个独立的应用/游戏,620w个apk(应用安装包),从我们调研的样本上看,目前提供的升级数量也远超竞品,我们也将利用我们的应用基因库,为用户提供跟多的便利。
过去的几年,结了个婚,买了个房,跟睡了两年的室友泼哥分开,摇号两年多依然没有中签,也从一个学生成为了一位程序员,从男生成为了男人,即将从丈夫成为了爸爸。过去的几年,也学到了更多的责任,以前做事完全凭个人的喜好,而现在慢慢理解了负责和承诺,2014年,正如我微信里面说的一样,要淡定点,踏实点,勤奋点,专注点。过去的几年是把60分做到80分的过程,但2014将是一个把80分做成90分的过程,我相信这个过程是更让人兴奋和激动的,也希望能跟豌豆们一起去搜寻,一起去探索。对,一起去搜索。